SMKBBSL 华语学会

目标: 让更多的华裔子弟认识本身的文化。

宗旨 : 1. 传扬中华文化。 2. 培养团队精神。

欢迎光临 !

 photo pinkroseborder_wingsofwhimsy_zps34d4ed6a1small_zpsdccf0c4c.png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SMKBBSL - 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Bandar Baru Sungai Long 扯铃队于2009年成立
本队请来了资深扯铃教练——陈教练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
在此 ,本队将与明年申请为 SMKBBSL 的常规活动
所以 ,我们想趁此空档 ,来招生 ! ! !
~~
~~~~
~~~~~~
~~~~~~~~
~~~~~~~~~~
~~~~~~~~
~~~~~~
~~~~
~~
你有恒心吗? 你自律吗 ?你对扯铃有兴趣吗 ?
如果有 ,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了 ! ! !
我们的扯铃队已经有了基本的结构 。
包括有 :资深的教练 、经验丰富的队员以及充满热诚的你们 ! ! !
~~
~~~~
~~~~~~
~~~~~~~~
~~~~~~~~~~
~~~~~~~~
~~~~~~
~~~~
~~
扯铃队正需要对扯铃极有兴趣的人来加入
在练习扯铃之余 ,我们还可以
认识新朋友 ! ! !
学会团队精神 ! ! !
对扯铃有深一层的认识 ! ! !
除此之外
我们还会有不少的演出机会
公开表演不但能
增进队员们的默契 ! ! !
还能为自己拿得一些宝贵的舞台经验呢 ! ! !
~~
~~~~
~~~~~~
~~~~~~~~
~~~~~~~~~~
~~~~~~~~
~~~~~~
~~~~
~~
扯铃队其它资料如下 :
时间 :每星期五 上午11时-中午12时30分
地点 :SMKBBSL
学费 :每月 Rm20
~~
~~~~
~~~~~~
~~~~~~~~
~~~~~~~~~~
~~~~~~~~
~~~~~~
~~~~
~~
如果你觉得你对扯铃感兴趣
请把一下几个联络方法记下
teechinfeng@hotmail.com [2F]
nicholean@hotmail.com [2F]
jc_0320@hotmail.com [2G]
yap_desmond_2428@hotmail.com [3E]
以上4个联络方法皆可受用
如想学习扯铃
请先得到家人的同意
[ 以上扯铃练习只限于 SMKBBSL 学生而已 ]
请大家踊跃参加噢 ! ! !
SMKBBSL 扯铃队欢迎您的加入 ! ! !
请到此部落http://smkbbsl-diabolo.blogspot.com 摄取更多的资料。
扯铃队队长
袈诚 启

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

元宵节诗词选 2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
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
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
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
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
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
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诗词选 1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2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1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春节 ~ Spring Festival






春 节 之 于 中 国 人, 如 同 圣 诞 之 于 欧 美 人, 都 是 头 等 重 要 的 节 日。 春 节, 顾 名 思 义 就 是 春 天 的 节 日。 春 天 来 临, 万 象 更 新, 新 一 轮 播 种 和 收 获 季 节 又 要 开 始。 人 们 有 足 够 的 理 由 载 歌 载 舞 来 迎 接 这 个 节 日。


于 是, 节 前 就 在 门 脸 上 贴 上 红 纸 黄 字 的 新 年 寄 语。 当 春 姑 娘 来 到 门 口 时, 会 念 一 遍 寄 托 新 一 年 美 好 愿 望 的 句 子, 这 一 念, 好 运 真 的 来 了。 同 样 寓 意 的 事 情 还 有 挂 大 红 灯 笼 和 贴 “福” 字 及 财 神 像 等, “福” 字 还 必 须 倒 贴, 路 人 一 念 “福 倒 了”, 也 就 是 “福 到 了”。

春 节 的 另 一 名 称 叫 过 年。 “年” 是 什 么 呢? 是 一 种 为 人 们 带 来 坏 运 气 的 想 象 中 的 动 物。 “年” 一 来, 树 木 凋 蔽, 百 草 不 生; “年” 一 “过”, 万 物 生 长, 鲜 花 遍 地。 “年” 如 何 才 能 过 去 呢? 需 用 鞭 炮 轰, 于 是 有 了 燃 鞭 炮 的 习 俗。 1993年, 北 京 市 人 民 政 府 颁 布 了 禁 放 烟 花 爆 竹 的 法 律, 使 这 一 沿 续 了 几 百 年 的 习 俗 成 为 历 史。


春 节 是 个 亲 人 团 聚 的 节 日, 这 一 点 和 西 方 的 圣 诞 节 很 相 似。 离 家 的 孩 子 这 时 要 不 远 千 里 回 到 父 母 家 里。 真 正 过 年 的 前 一 夜 叫 团 圆 夜, 家 人 要 围 坐 在 一 起 包 饺 子。 饺 子 的 作 法 是 先 和 面, “和” 字 就 是 “合”; 饺 子 的 饺 和 “交”音,“合”和“交”音有 相 聚 之 意, 所 以 用 饺 子 象 征 团 聚 了。 节 日 喜 庆 气 氛 要 持 续 一 个 月。 正 月 初 一 前 有 祭 灶、 祭 祖 等 仪 式; 节 中 有 给 儿 童 压 岁 钱、 亲 朋 好 友 拜 年 等 典 礼; 节 后 半 月 又 是 元 宵 节, 其 时 花 灯 满 城, 游 人 满 街, 盛 况 空 前, 元 宵 节 过 后, 春 节 才 算 结 束 了。

灯笼


饺子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族魂: 林连玉先生 4

华教节



1987年,林连玉基金在各华团、文教机构、学校团体等公祭林连玉先生时,郑重宣布将林连玉先生的忌日,即12月18日定为"华教节"。并在1988年的华教节,公布《华教节宣言》

  • · 华教节是华文教育的简称。

  • · 以林连玉先生的忌日定为"华教节",

  • · 目的:1)纪念林连玉先生对华文教育的贡献,也希望藉此宣扬他的主张、贯彻他的理想,以维护华文教育、发扬中华文化;
    2)赞颂体现林连玉精神的华教工作者或团 体,所以它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 · 林连玉精神奖表彰在华教漫漫长路上,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或是备受推崇的华教斗士,以期能起互相鼓舞、提高士气之效,使这种立人立己的精神得以延续。

  • · 公祭仪式:每年华教节,在吉隆坡福建义山林连玉墓园举行简单而庄严的公祭仪式,许多文教团体、政党、华团、学校等代表前来献花致敬、追思。

  • 林连玉讲座:每一年,都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作专题演讲,使华社对正经文教等课题有更深、更广的认识,以掌握整个时代的大动脉。

族魂: 林连玉先生 3

林连玉语录:

1。“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的责任,就是要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

全马华团大会争取公民权宣言中宣布。

2。“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1964年11月16日,接获通知公民权已被褫夺,接受报界访问。

3。“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

公民权被禠夺

4。“在多元民族的国家中,协和、友爱、和平、合作诚是重要的原则,但一切的一切,必须建筑在平等的基础上。平等的利重于生命,不平等毋宁死。”

1961年12月7日《告别教总同仁》《在教总大会上的讲话》

5。人寿有时而尽,生命的价值,在正义的立场上有时候并不可贵,惟能以身殉道,人格才觉得光辉。

1961年12月7日《告别教总同仁》《在教总大会上的讲话》

6。华人要读华文书,认识华文字。

1953年8月18日《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驳钦差大臣邓普勒爵士文》

7。民族平等权利的获得必然要经历许多困难曲折,然后可以实现的。我们要从高处望、远处看,为整个大局着想。让我们以团结为力量,以合法为手段,以正义公理为立场,以国家利益为前提,逐步做下去吧。

1959年7月4日《在教总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8。我自从决心献身为公众服务以来,早已把个人的利益置诸度外,我曾经托妻寄子,我曾经预立遗嘱,……我已经把公众付托我的,做到不能再做为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是非自有公论,功过交予历史批评。

1961年12月7日《告别教总同仁》《在教总大会上的讲话》


母语教育与生命同比重。

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

族魂: 林连玉先生 2


林连玉年表


1901 : 在中国原籍(福建永春)出生。


1907 : 入学,随祖父,父亲年四书五经,算数代数等。


1916 : 至厦门入人参行当学徒。


1919 : 弃商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攻读。

1924 : 以优越成绩毕业。留在母校服务,担任师范部国文课(即中文)教员。

1925 : 因时局动乱,学校关闭,来马来亚。现在爱大华学校服务。


1931 : 应聘到巴生共和学校任教。


1932 : 转任加影育华学校校务主任。


1935 : 入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


1942 : 日军攻占马来亚。以救护员身份参家马来亚保卫战,一度受伤。沦陷期 间,大半时间是隐迹务农在巴生而揽养猪为生。
1945 主持战后尊孔的复校工作。


1949 : 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


1951 : 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推动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教总)成立。


1952 : 领导反对教育法令,促成‘三大机构’


1954 : 出任教总主席,领导反对教育白皮书,提出列华语与华文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


1955 : 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和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会谈,从此奠定了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


1956 : 推动华团争取公民权。提出‘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思想’的主张。


1959 : 推动全国华团大会通过华人对教育总要求。


1960 : 领导反对达立报告书(LaporanTalib)要消灭华文教育的企图,呼吁华社筹办 独立中学。


1961 : 教师注册证被吊销,为保存公民权展开长达三年的法律斗争。


1963 : 出版‘回忆片片录’


1964 ×: 公民权正式被禠夺。以后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华教的争取工作,不过仍继续参加董教总等团体的一些活动。


1979 : 视力衰退,仍坚持以放大镜阅读报章标题,继续关心时事。


1985 : 病逝。逝世前三星期还著文‘驳东姑’申斥东姑对教总的污蔑,指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奋斗到底。’
公民权正式被禠夺
× * 他被马来西亚内政部通知将要褫夺他的公民权,其由是:

  • 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的激动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

  • 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以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可能造成动乱。他被迫展开一场历时三年的法律斗争。 ÷

由于他非常坚决地反对《达立报告书》强迫华文中学改制,而在1964年被联邦政府正式裭夺了马来西亚公民权

1964年11月16日,接获通知公民权已被褫夺,接受报界访问时表示:

“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族魂: 林连玉先生 1


简介

经常有一个这样的笑话,现在的华人都知道谁是林忆莲;但
没有人知道谁是林连玉。其实这是很悲哀的,今天我们会听
林忆莲的歌、了解她在唱什么,
这可是林连玉先生的功劳啊。

林连玉Lim Lian Geok

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

2008 年 度 华 语 学 会 委 员 [更新中]

2009 年 度 华 语 学 会 委 员


*PENGERUSI 主 席 : LAI WAI MENG 黎 伟 民 [5A]

*N.PENGERUSI 副 主 席 : YEOW MINYI 姚 敏 仪

*SETIAUSAHA 秘 书 : CHIANG ZHI WEI 张 语 微 [5A]

*PEN. SETIAUSAHA 副 秘 书 :

*BENDAHARI 财 政 : CHAI SHIM KIAN 蔡 欣 娟 [5A]

*PEN. BENDAHARI 副 财 政 :

*JURUAUDIT 查 账 : -

*AJK 委员 :

CHEAH SUE ANNE 谢 淑 妍 [5A]

KONG JUN KIT 江 俊 杰 [5A]

PAY JUN XIONG 裴 俊 祥 【5B】

2009年5月22日星期五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